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数学与金融学院简介

数学与金融学院简介

发展沿革

数学与金融学院(简称金融学院)始于1977年创办的数学系,当年开设的数学教育专业是滁州学院前身——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时期首次招收本科生的两个专业之一。经历27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在2004年学校由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际,数学系开设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为学校升本后首批招收本科生的六个专业之一。2006年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2011年,在原数学系办学基础上,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具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

按照滁州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学院顺应时代需求,砥砺奋进、锐意改革,迈上转型发展之路,于2014年正式更名为数学与金融学院,新增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并招生。2016年新增经济统计学本科专业、2018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均于当年招生。

现有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和应用数学等3个教学系,设有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等3个本科专业,获批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应用数学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量化投资等2个省级创客实验室、国元证券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数字金融”校级现代产业学院,以及多维创新驱动安徽城乡高质量融合、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等2个省级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是以“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安徽省哲学社科重点实验室为主要支持建设学院。

学院以“思变创新、深度转型、交叉互融、重在应用”为办学理念,落实学校办学方向与定位,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应用领域,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省内外同类高校数学类专业转型探索了经验。

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构建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基础支撑,以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专业为应用,各专业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的数据信息化专业群,培养具有数理背景、实践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院在教学方面获批金融工程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课程12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8项、省级“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省级规划教材2本、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以及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7项。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5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4项、其他省厅项目55项,发表SCI、EI、CSSCI论文200余篇,专著2部,编制安徽省地方标准1项,1篇资政文章被《安徽省情》“特别关注”专栏刊载。

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博士24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学名师3人、教坛新秀4人、琅琊青年学者6人。

目前学院拥有金融工程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创客实验室,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10余名教师获得省级人才称号,10余名获得校级人才称号,14人以上获省级以上教师教学竞赛奖,6人获评“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

学院构建“专业认知—专业强化—竞赛助推—特色发展”育人模式,建有金融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统计分析与建模实验室、大数据分析中心等重点实验室,拥有金融工程数据终端、金融与统计建模、量化投资、金融仿真虛拟交易、大数据分析等实训平台。

与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滁州调查队、邮储银行、经典调查、国元证券、华泰证券、华安证券、滁州市第三中学、滁州市第六中学、滁州市第八中学、名儒中学、琅琊路小学等合作建立20余个实习就业基地。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0余项(其中全国总冠军1项),省级奖项1000余项,学校荣获最佳院校组织奖10余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9项、省级49项

服务地方与发展愿景

学院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挂职锻炼,已形成统计调查与大数据分析、经济金融政策分析与规划等服务方向。近年来,完成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60余项,为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滁州调查队、国元农保、市税务局、滁州卷烟厂等培训1000余人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社会美誉度持续提升。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滁州,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数理筑基,金融为骨,数据赋能,统策天下”的发展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学院。

返回原图
/